Vancouver Island西岸趕海筆記:如何在Sooke採淡菜、海菜與海膽
Vancouver Island西岸趕海筆記:如何在Sooke採淡菜、海菜與海膽
1. 西岸可以收穫什麼?
首先,讓我簡單講一下西海岸其實可以採集到的東西:
(a) 淡菜 / 貽貝 (Mussels)
在溫哥華島可以收穫的淡菜有兩種,一種是原生種的加州淡菜(California mussels),一種是引進的藍淡菜(Blue mussels)。牠們有時候不是很好分辨,差別可參考以下從 Can U Dig It 這個 App 截下來的圖片。加州淡菜單日可以收穫的上限是 25 個,藍淡菜一天可以最多拿 75 個,但這兩者加起來一天不能超過 75。換句話說,如果你拿了 25 顆加州淡菜,你就只能再拿 50 個藍淡菜。

其實我不太清楚為什麼我問到的當地人蠻多知道 clam 卻不太熟 mussel。淡菜與蛤蠣一樣,富含蛋白質、維生素以及各類礦物質(包括多種重要的微量元素)。雖然這兩者在不同地區營養密度比較的研究可能略有差異,但可以確定的是淡菜通常在 Omega-3 的含量高於蛤蠣。此外,就我看到的一些研究,淡菜代謝各種毒素的速度比牡蠣更快,通常 12 天之後麻痺性毒素(PSP)就代謝一半了。相對而言,蛤蜊的排毒速度通常慢很多,更極端一點像 Butter clam 甚至要兩年才能代謝掉 PSP。另外就我個人經驗,貽貝吐沙其實更容易,這可能是因為他們通常附著在岩石上而不是埋在沙裡。
(b) 海膽 (Sea Urchin)
在島上可以收穫的海膽有紅海膽、紫海膽和綠海膽三種,但紅海膽通常躲在比較深的地方,所以基本上不潛水只能找到紫海膽跟綠海膽。雖然海膽一年四季都有,但一般而言海膽最佳的收穫季節是秋季,因為牠們產卵後會蓄積更多脂肪。DFO 規定不論顏色一天可以捕 12 顆,無尺寸限制(但你不要期待它太大,因為大的通常在比較深的地方)。
海膽除了好吃以外,它的營養價值可能比淡菜更豐富。我想它的價格幾乎說明了一切,所以我就不講太多了。就我目前在西岸的經驗而言,紫的是最多的,紅的從來沒看過,綠的有一些,但不知道為何都偏小(有一說是變小比較不會被海獺吃掉,但我不懂為何紫海膽就不怕被吃),所以我都只帶過紫海膽回家。

(c) 鵝頸藤壺 (Gooseneck Barnacle)
除了極少數地方有紅色的鵝頸藤壺(但規定不能採),一般的鵝頸藤壺長得都差不多就那樣(請參考下面兩張圖)。藤壺的收穫量是用秤的,每天上限兩公斤。牠的營養密度可能沒有淡菜或是海膽高(也或許只是因為研究相對少),但由於牠吃起來像龍蝦口味的鮑魚,加上採集的風險比較高,所以價格有時甚至超過龍蝦。

然而,雖然我在很多地方看到滿地的藤壺,但我其實很少採集牠們:一方面是因為我還沒找到非常適合的工具(我怕錯誤的採收方式會讓它們無法再生);另一方面我看到的藤壺都不算長、肉沒有很多,所以我不願意花太多時間採收。或許等我找到願意教我一些收成藤壺技巧的原住民之後再來分享(他們在這邊至少收穫鵝頸藤壺數千年了)。
(d) 海菜 (Seaweeds)
你知道嗎?就算你沒有買魚證,你還是可以收穫一堆海菜回去(一天 100 公斤!你沒有看錯!)。更好的消息是,幾乎所有海菜在沒有離岸太久、尚未腐爛的情況下都是無毒而具有高營養價值的,所以被稱作超級食物。比較多人吃的有 Bull kelp、Sea lettuces、Sea cabbage(Saccharina sessilis)、Laver(紫菜)、Alaria 等等。我目前在西岸這些幾乎都有,較常見的是 Saccharina sessilis、Sea lettuces 和 Bull kelp,(東岸常撿的鹿角菜就從來沒看過)。

如果這些還不夠你吃,你絕對可以試試看一些比較冷門的,因為其實幾乎所有海菜都是可食用的(頂多有些口感不佳)。只要確保地點是乾淨安全的,然後沒有臭掉,你都可以繼承神農氏的精神帶回去試試!請切記用割的,不要直接從岩石上連根拔起,這樣它們才能再生。
2. 哪裡找得到這些東西?
雖然在食物採集圈子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是不要公開在網路上分享地點,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有永續的概念,但我想由於收成這些東西的難度以及成本效益,應該不會有太多人會像我一樣花那麼多時間專程去採集這些東西,所以可能不用太擔心會被竭澤而漁。我想我至少可以限縮範圍然後教大家怎麼找到這些地方。
簡單來說,這些地點分布在 BC tidal area 20-5 區。當然,20-3 區以及更北肯定有更多,但一方面這裡應該離各位比較近,另一方面,我覺得這裡也比較「安全」。之前看過一部叫做海狼之島(Island of the Sea Wolves)的溫哥華島生態紀錄片,聽說很多拍攝地點就是在北邊取景的,其中有一幕我看到有熊也來吃淡菜,所以我想為了我的小命我還是不要跟牠搶好了……

簡單說一下找到適合採收地點的方法。在這一區裡面,只要你能找到主要以岩石構成的「岬角」地形區域(而不是凹進去的 beach,請參考下兩張圖),然後你願意冒險,你就能找到上述至少其中幾樣東西。當然,你必須避開工業區、人多的地區、港口,以及出水口區、原住民保留區、以及私人用地(其實如果你有辦法找到通往私人地區的潮間帶的方法,應該也是可以採收的,因為他們的產權通常只包括漲潮高度以上的範圍)。建議可用 BCCDC 的 Shellfish Harvesting Status Map,並打開地圖所有圖層,配合 Google Map 的衛星地圖來看。最後,請每次出去前一定要重新確定那個區域的最新限制,因為這可能隨時都會更動。


3. 適合哪些人參加?
在西海岸趕海,跟在溫哥華島東部挖貝殼是很不一樣的體驗。基本上你把溫哥華島的西部和東部想像成台灣的鏡像翻轉就差不多了。台灣東部面對太平洋,屬於沉降海岸、多峭壁,這讓台灣東部很適合觀浪,卻不太適合戲水,而溫哥華島的西岸也是一樣的道理。因此,就我幾次趕海的經驗,我會建議不符合以下任一條件的人最好思考一下,或在一邊看你的同伴表演就好。
(1) 身手矯健的人
由於我們趕海鎖定的東西較多是位於西岸一些懸崖峭壁之間,所以雖然不用是攀岩高手,但可能要有一點點類似抱石的能力(下面這兩張圖應該可以給你一點概念)。尤其在下雨天有點濕滑的時候,還會更危險。所以若身手不夠矯健,可能會太具有挑戰性。


(2) 體力夠好的人
就我的經驗,在西岸採集海鮮還不是爬下搞完再爬上來這麼簡單,可能要在不同的峭壁之間上上下下非常多次。這一方面是因為海鮮們分布的地方可能很零散;另一方面則是跟永續性有關——最好不要在同一個區塊把所有東西清空,因為這樣不利於牠們再生,所以我會在好幾塊不同的岩石之間採集。最後,這裡的有些東西並不輕,尤其是淡菜殼其實很重,所以如果你一次裝太多往上爬會很吃力,建議分幾次帶上去會比較好。總之,通常必須爬上又爬下至少好幾次才能完工,會蠻喘的,所以體力可能也是個門檻。
(3) 身高不太矮的人
雖然有些孩子體力很夠,也是天生的練武奇才,但身高不夠有時一些懸崖就是很難爬上去。我 160 公分高的伴侶爬得也非常吃力,我覺得跟她的身高不無關係。總之身高可能也需要注意。另外,下去深處若遇到浪,孩子也可能更容易被浪拖走,這也是一個潛在風險。
(4) 沒有密集恐懼症的人
由於淡菜以及藤壺甚至某些長在岩石上的海草都是有可能觸發密集恐懼症的生物。我之前有一個朋友看到就真的受不了。如果你這個問題很嚴重,建議你不要親自下來搞(可先看看下面這張圖評估自己是否受得了)。

(5) 只是順便過來的人
會這樣講是因為我很怕你空手而回,或是採集到的東西不夠多覺得不划算。就我的經驗,淡菜比其他貝類更容易死,所以你即使每天換鹽水,也很難放超過兩天,最好新鮮一點就把它們吃了。在這種情況下,就算你運氣好找到很多,可能也不適合拔走太多。所以我誠心建議你可以順便去 Sooke 抓完螃蟹、海釣,或安排其他活動。
4. 出發前的準備工作
以下是我每次過去都會做的,建議你們最好有一個類似這樣的 SOP:
(1) 確認採集相關規定與限制
確認你鎖定的海鮮類別以及地點,並再次檢查其數量相關規定以及最新開放資訊。若懶得用電腦可下載 Fishing BC 這個 App,裡面資訊算是非常清楚。請務必多留意 Restrictions 這個部分。
(2) 確認潮汐時間
直接 Google 「tide charts + 你要去的地方」。搜尋結果會有很多不同的網站會告訴你何時是最低點,然後看你那個時間有沒有空。就我個人的經驗,水深通常要在 0.5 米以下比較容易找到海膽,0.7 米找海菜沒問題;鵝頸藤壺有時候 1 米處也有不少(但基於安全考量還是建議低一點再去)。
(3) 確認風浪狀況
透過多個資訊來源了解一下風浪,例如加拿大環境部海洋天氣入口網站,以及 Marine Weather Buoy Network 等等來了解風浪。如果浪高超過兩米或是出現強風警報(例如超過 21 knots),就不是很安全了。
(4) 購買 BC Tidal Water License
如果你上面三點確定沒問題了,但還沒買 BC tidal waters recreational fishing licence,那你就可以買了。這方面網路上有很多教學,而且很簡單,我就不重複了。
(5) 下載離線地圖
由於西岸訊號很差,建議出門前直接把 Google 離線地圖下載好。不然你到那邊要找地點可能會遇到困難。
(6) ✅ 必備裝備清單
- 🧤 厚手套(防割、防滑):建議厚一點,最好是做工用、正面有較厚且粗糙防水層的手套,一方面攀岩比較不會傷到手,二方面採集淡菜和海膽更好用。雖然這裡的海膽不像台灣或其他地方可能遇上有毒刺的種類,但直接用手抓太用力還是會痛。
- 👟 水陸兩用防滑鞋或釣魚用 Waders:要爬岩石,防滑鞋必備。若只想在最低潮在岸上撿、完全不踏進水,至少要防滑(但這可能要最低點低於 0.3 m)。若有 Wader 會更好,更行動自如、收穫也更豐碩。
- 👖 厚一點的褲子(防止草叢刺傷):有些點要進去到岸邊須經過草叢;有些草叢裡有多刺的植物,褲子較厚能保護腳(手可用手套擋)。當然,如果有 Wader 就不用擔心。
- 🧊 可背式軟 Cooler(方便搬運戰利品):建議裝戰利品的 cooler 不要用一般硬殼箱子那種,不便於爬上爬下。最好是側背或後背的「軟」cooler。我用的是下圖這一種。供各位參考。

- 🔪 小刀(割海菜、採淡菜):可帶小刀、瑞士刀或較細長的刀(沒有的話拿一隻牛排刀也行),拔淡菜與割海菜都很好用。
- 🦺 救生衣(選配):若擔心被浪打到海裡,可考慮購買落水自動充氣款。
5. 現場注意事項與安全提醒
(a) 手機漫遊
建議把漫遊關起來。我曾因為這樣手機直接漫遊到對岸美國的基地台。當然,每家電信不同,你可以問問看你們電信要怎麼避免被多收一筆美國漫遊費。
(b) 停車
這裡有些地方沒有停車格,所以必須自己找到停車位。可先鎖定地點,用 Google 街景找較空的位置,能減少現場找位子的時間。
(c) 注意風浪
雖然已經看過氣象預報,但風浪資訊有時變化很快,網站資料來不及更新。最好現場觀察一下風浪狀況。一個指標是:如果平常都有人釣魚的地方當天卻沒人,可能就要提高警覺。另外,在採收的時候盡量不要背對海洋太久,遇到狀況才比較來得及反應。
(d) 請勿收割整片淡菜床 / 藤壺床
如果看到一大片淡菜床或藤壺床,請盡量先從周圍或較突出的部分下手,不要破壞整個床位。那是很多生物的棲地,而且淡菜也有抵抗海水侵蝕的功能,所以請不要拿鏟子把一區所有淡菜清掉。
(e) 淡菜不用捕太大的
雖然淡菜不像 clam 有大小限制,但建議不要捕太大的,因為吃起來會比較老。找大小適中的就好。
(f) 海膽的找法
海膽通常會躲在岩石縫,那裡較陰暗;可用手機或手電筒照一下比較容易看到。另外,海膽有時被埋在一些淡菜裡,如果找不到可以多注意淡菜床(如下圖所示)。

(g) 海菜請用割的
這上面講過了,但值得再提醒一次:請用「割」的,別連根拔起,才有再生空間。
(h) 藤壺採收建議
若不確定怎麼採,可找以淡菜為基質的藤壺下手。有些原住民會用這種方式以確保永續性。
(i) 不要一次裝太多
建議不要裝滿了東西再爬回去,這樣上坡會很重也增添危險性。請量力而為。另外,有人會習慣裝海水給貝類吐沙;但如果覺得太重,就回家再調一下鹽水吧。
最後,還是要拜託大家有餘力多關注一下氣候變遷議題。近來越來越多潮間帶關閉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氣溫升高導致有毒藻華。如果氣溫持續升高,我們以後可能就沒有免費且新鮮的野味可以採收了。
以上就是我幾次在西海岸覓食的經驗分享。祝大家趕海愉快、收穫滿滿。如果有什麼有趣的新發現也歡迎留言分享,或是文章內容有任何錯誤也請不吝指正。謝謝!